【十年大学城 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产学研并肩前进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光电新闻2014-12-04 15:15:0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收藏本文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于2002年3月5日在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刘颂豪教授倡议下成立,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教学型理工学院。
学院创始人刘颂豪院士及同行寄语
学院现拥有一个光学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与光学工程两个省重点学科;一个广东省微纳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两个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光子信息技术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激光加工技术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和一个广东省光电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现代光学教研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激光技术及应用教研室和本科实验室,是华南地区光电信息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研发中心,长期与美、俄、日、英、德、以、加等国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世界知名学者保持频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进入大学城十年来,学院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专业特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秉承建设一流学院的宗旨,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导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始终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坚持“人才强院”为指导思想;现有在职教职工58人,专任教师48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正高职17人,副高职22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为39人和5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7人。历年来,师资队伍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人,广东省领军人才1人,珠江学者1人,广州开发区领军人才1人,“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校级培养对象6人。
学院梯队师资队伍
学院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的人才理念,营造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气,致力于为学院全体师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培养,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重视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和管理创新团队的建设。例如,学院青年教师罗智超博士,迄今为止在发表SCI/EI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40余篇,发表论文共被SCI引用600余次(他引500余次),个人H因子为15,其中有2篇论文进入“近10年ESI高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2篇论文选为“ESI 近2年热点论文(Hot Papers)”,担任OL、OE、IEEE PTL、IEEE PJ、IEEE JSTQE,IEEE/OSA JLT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曾荣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
刘颂豪院士在指导研究生
学生专心致志实验
为加快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队伍梯队建设,学院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每年邀请院外专家作学术报告20余场,并逐渐呈现出范围广、规模大、水平高的特点;期间,俄罗斯 Kravchenko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祝世宁教授等专家学者先后莅临讲学交流;2012年,学院成功承办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第六届亚洲(深圳)国际激光应用技术论坛两项重大学术活动,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和相关领域重要的学术资源。
屡次组织承办重要学术会议
构建高水平学科平台体系
学院始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院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梯次推进,努力构建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与平台建设培育体系,提升学科平台建设和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005年获批光子信息技术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2006年获批广东激光加工技术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2007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获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与其它院系共同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1年获批广东省微纳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2012年获批广东省光学工程重点学科、广东省物理学重点学科;
2013年获批广东省光电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依托上述学科平台,以广东省微纳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光子信息技术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激光加工技术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为主导,学院不断凝练学术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微纳光子材料与器件技术;(2)传输光子学;(3)新型光纤、激光器与激光加工技术;(4)新型光通信、光传感与光传输技术;(5)光通信有源与无源器件技术;(6)光传感器件与物联网技术;(7)光电子材料、器件及集成光子芯片技术。
学科平台建设
广东省微纳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2013年10月31日,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激光微纳加工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现场
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以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学科优势为依托,创建了以“学科支撑、理工并重、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为特色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创新研究”三方协同的教学体系为保障,以“导师制、轮训制、订单式”的培养方式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打造光-机-电一体化人才创新培养基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学研究工作,构建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分获的优异成绩:国家级竞赛有18项,省级竞赛11项,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17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专利3项,其中不乏有论文发表在《Laser Physics Letters》《Optical FiberTechnology》等高水平期刊上。例如,学院2010级本科生程一淳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荣获亚洲赛区金牌、亚洲赛区Best wiki奖,并以亚洲赛区本科生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进入美国总决赛。
2010级本科生程一淳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荣获亚洲赛区金牌、亚洲赛区Best wiki奖
坚持产学研结合与社会服务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社会服务工作立足广东,面向华南,辐射全国,全方位助推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深化,在联合申报省部级产学研项目、联合办高新企业、联合建设高水平实验平台、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社会实践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012年,黄旭光教授与深圳太辰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申报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光纤电流传感系统研制》,研制具有响应快、绝缘性好、抗电磁干扰性能优、防爆炸能力强等优点光纤电流传感器。
2012年6月,广州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周桂耀教授的科技项目特种功能光纤实用化技术进行成果转化,由广州华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资,学院参与筹建,成立了广州华仁亿和特种光纤科技有限公司。周桂耀教授团队采用空芯结构的设计理念,利用多层介质膜作为光的反射膜,从而研制出传输波长可覆盖3~12μm,传输功率可达连续100W,脉冲1000W的宽带中红外空芯传能光纤,在传统工业的升级换代、激光能量传输、激光医疗、激光工业加工、光纤传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和科学价值。公司生产的特种光纤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多地大量应用,且已出口韩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联合开发的光纤激光针灸仪已获得药监局的注册许可,即将进行临床应用;成果还包括用于制造超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稀土掺杂微结构光纤、光纤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光纤二氧化碳激光切割机和无创伤肿瘤诊断仪等。
陈云贤副省长参观指导学院学科平台建设
2013年,学院与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光韵达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激光微纳加工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培育激光加工优秀人才,为广东省的经济转型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培养更多的人才。本实验平台拟通过形成国内一流的学术环境、瞄准关键科学问题和开展高度原创性科研工作、发展产业化核心技术群、建设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建设创新科技平台、扩大学术影响力等六方面的重点建设,最终将激光精细微加工技术联合实验室建成省级科研平台。
省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来学院视察工作
学院依托广东激光加工技术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等,先后在基地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和本科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先后为学校本科生的实习提供了300余人次,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6人,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物资和人才支援。2011年,学院联合广州瑞通千里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光机电研究院,共同申报获批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省科技厅厅长黄兴宁来院指导工作
秉承全员育人、全域育人、全程育人理念,学院鼓励学生坚持奉献社会与自我成长发展相结合的社会服务精神,以专业实习实践与技术服务相结合方式,或者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或者通过参加深圳光博会光电产业会展、东莞科技馆科普教育产品研发等科技活动,实现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社会服务目的。
学生参加光博会专业实习和志愿服务
以丰硕科研成果助推学院发展
学院科研成果连年取得新突破,获批项目层次、数量和经费等统计参数形势喜人,项目结构变化明显,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863项目、教育部、广东省部产学研、人才项目等。其中,张庆茂教授主持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激光先进制造创新培养基地(项目编号:510-C10293)”获批300万元。张智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可控波形单光子的产生、探测及其在量子密钥分发中的应用(项目编号:91121023)”获批80万元。吴立军教授科研团队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CS Nano上发表影响因子为12.062的学术论文Three-dimensional rientationsensors by defocused imaging of gold nanorods through an Ordinary WideFieldMicroscope。
部分科研成果
据统计,学院2009年获批科研项目14项(总经费218.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总经费192万元),发表论文10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4,EI收录论文12篇,获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计6项;2010年获批科研项目33项(总经费541.3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总经费395万元),发表论文8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EI收录论文10篇,获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计6项;2011年获批科研项目40项(总经费1290.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总经费890万元),发表论文14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7,EI收录论文13篇,获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计5项;2012年科研项目获批27项总经费699.5万元(纵向602.5万元,横向67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总经费469万元),发表论文10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4,EI收录论文14篇,获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1项;2013年获批八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经费457万元。